潮新闻客户端特约评论员程博
潮新闻新开《青年说》栏目。无论你是大学同学,还是职场新人,诚邀你一起谈论青年所关心的话题,大胆抛出新锐观点、打开新奇脑洞,让社会倾听青春的声音。投稿邮箱:zjrbpl@126.com,来稿请注明“青年说”。
图源:视频截图
这几年,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:“年轻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”。年轻人具体的崩溃瞬间,也时常在网络上引发关注。就拿最近来说,浙江温州一家蜜雪冰城的女店员,因为刚和父亲吵过架在做饮品时不停抽泣,让路人心疼不已;湖北大冶一位女子因连续加班多日,其父亲生日时仍要上班,在桥上崩溃大哭,民警准备送其回家时,她却提出:“可以借个肩膀靠一下吗?”此外,一保安小哥在地铁上“发泄式演讲”的视频也走红网络。视频中,小哥称自己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,在当保安的第一天就被辞退,甲方要扣除他的部分工资,但被他据法力争,要回了全部工资。小哥在演讲时慷慨激昂,又何尝不是“崩溃瞬间”的另一种表达与呈现。
他们的崩溃瞬间,引得无数年轻人共情。很多人也由此联想到自己的现实境遇,比如学业、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压力,大家也都不乏自己的崩溃瞬间。所以,这类事情折射出的已远非个人之脆弱,而是年轻一代亟需被社会所看到的精神负重。
在网络社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,面临着现实世界中表达匮乏与社交恐惧等困境,年轻人们需要表达、想要表达,但又惧怕表达、疲于表达。“小镇做题家”“当代孔乙己”“啃老一代”等标签将年轻人推向人格单一化的“窄门”,生活与工作中积压的各种负面情绪将年轻人挤向焦虑、抑郁的崖边。在这种背景下,年轻群体迫切需要一个畅快表达的机会。
但需清楚年轻一代绝非无病呻吟的群体,负面情绪与压力也绝非凭空捏造,能大声倾诉并为社会所关注,具备现实迫切性。SoulApp发布的《2024年|年轻人的解压报告》中,受访者平均压力值达到了5.96分(满分为10分),其中95后的平均压力值为6.1分,成为压力最大的群体。00后在学业与职场适应中挣扎,95后在家庭与职场责任中奔忙,90后则在年龄与健康问题中焦虑。当学历不一定保障理想工作、婚姻未必能带来情感支持,此类传统幸福路径带来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,年轻人对幸福的感知能力逐渐钝化,积压已久的情绪压力也在社交“隔膜”的阻碍下无处宣泄。
面对社会结构性根源与个体生理、心理等因素带来的情绪压力,通过地铁演讲来宣泄应是孤本而非范例,社会支持系统的协同发力应被提上日程。
城市建设方面,应将情绪疏导纳入执行标准,基础设施也应承载公共力量对个体情绪的关照,摆脱冰冷,回归温暖底色。如长沙市在地铁站安放“心情日记墙”“拳击计分器”“解压玩偶”等互动装置,将人们匆匆路过的地铁通道变为负面情绪的疏导空间。也应通过优化“公共服务供给”,在“软环境”上发力,疏导年轻人的情绪和压力,全国多地探索实践的青年夜校,就是一个不错尝试。此外,还应加强教育前端干预,构建以学校为主导的心理危机预警管理体系。但同时也应注意,制度化的情绪疏导手段难以完美适配复杂多样的情绪问题,需根据个体境况调整疏导方案。
当然,年轻群体的情绪表达应被更为宽广的渠道所承载,并承接切实的解决方法,而非淹没在“emo”类短视频的评论区中。今年一月,国家卫健委设置了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号码“12356”,并与110等服务热线和综治维稳工作等建立联动机制。这样的情绪表达的正当有效渠道,我们期待看到更多。
保安小哥在地铁演讲结束后,一位女乘客下车时拍了拍他的肩膀说“加油”,简单的两个字却让小哥的沮丧与委屈消解不少。这只善意的手恰似社会关怀应有的温度,不是对失意者情绪崩溃的讶异,而是对生活不易的理解。当青年压力从个体的情绪问题变为公共议题,社会回声不应只是歌颂年轻人的坚韧,更应呼吁社会建构起包容脆弱的公共空间。(作者系重庆大学学生)
炒股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