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张三丰(生卒年不详),是辽东懿州人。名全一,一名君宝,三丰其号也。自称张道陵后裔,又名彭俊、全一、思廉、玄素、玄化、三仹、三峰、君实,字铉一、蹋仙、居宝、昆阳、剌闼、元元、玄玄、符元,号三侔、三丰子、玄玄子。皇帝封其“犹龙六祖隐仙寓化虚微普度天尊”、“通微显化真人”、“韬光尚志真仙”、“清虚元妙真君”、“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”等。中国道教武当派、三丰派祖师。张三丰著述丰富,诸如、《玄机直讲》、《打坐歌》、《玄要篇》、《无根树》,先后被清代汪锡龄和李涵虚编辑成集,这就是流传的《张三丰先生全集》。
本文为AI翻译,仅供参考。
《道言浅近说》
张三丰
【原文】
夫道者,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。大抵不外四言:“无爲之后,继以有爲;有爲之后,复返无爲”而已。
【译文】
所谓“道”,其层次需要知晓 “三候” 和 “三关”。大体上不外乎四句话:“无为之后,接着是有为;有为之后,又回归无为” 罢了。
【原文】
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,积精累气爲初候,开关展窍爲中候,筑基炼己爲三候。下手于初候求之,大抵清心寡欲,先闭外三宝,养其内三宝而已。
【译文】
内丹功夫也有“小三候”,积累精和累聚气是初候,打开关窍展开窍穴是中候,筑建根基修炼自我是三候。从初候开始下手,大体上要清心寡欲,先关闭外三宝(耳、目、口),涵养内三宝(精、气、神)罢了。
【原文】
《系辞》:“穷理尽性,以至于命”,卽是道家层次,一步赶一步工夫。
【译文】
《系辞》中说“穷理尽性,以至于命”,这就是道家的修炼层次,一步接着一步的功夫。
【原文】
何谓穷理?读眞函,访眞诀,观造化,参河洛,趁清闲而保气,守精神以筑基。一面穷理,一面尽性,乃有不坏之形躯,以图不死之妙药。性者内也,命者外也,以内接外,合而爲一,则大道成矣。“以至于”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,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,特无诚心人,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。
【译文】
什么叫做“穷理” 呢?阅读真正的道家书籍,寻访真正的口诀,观察自然造化,参悟河图洛书,趁着清闲的时候保养元气,守护精神来筑建根基。一方面穷究道理,一方面穷尽本性,就能拥有不坏的身躯,从而去追求长生不死的妙药。“性” 是内在的,“命” 是外在的,用内在去连接外在,合二为一,那么大道就修成了。“以至于” 这三个字,明明包含着用性来确立命,使后天返归先天的口诀在里面,只是没有诚心的人,再去寻求口诀中的秘诀来完成修炼罢了。
【原文】
“凝神调息,调息凝神”八个字,就是下手工夫。须一片做去,分层次而不断乃可。凝神者,收已清之心,而入其内也。心未清时,眼勿乱闭,先要自劝自勉,劝得回来,清凉恬淡,始行收入气穴,乃曰凝神。凝起神了,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,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,所谓凝神于虚者,此也。调息不难,心神一静,随息自然,我只守其自然,加以神光下照,卽调息也。调息者,调度阴蹻之息,与吾心中之气,相会于气穴中也。
【译文】
“凝神调息,调息凝神” 这八个字,就是下手的功夫。必须连贯地去做,分层次而不间断才行。“凝神”,就是收回已经清净的心,让它进入体内。心还未清净的时候,眼睛不要乱闭,先要自我劝勉,把心劝回来,达到清凉恬淡的状态,然后将心收入气穴,这就叫做 “凝神”。凝聚起精神后,然后就如同坐在高山上看众山众水,如同点燃天灯去照耀九幽九昧(幽深昏暗之处),所谓在虚空中凝神,说的就是这个。“调息” 并不难,心神一旦宁静,气息就会自然调和,我只需守住这自然的状态,再用神光向下照耀,这就是 “调息”。“调息”,就是调度阴蹻的气息,让它与我心中的气,在气穴中相会。
【原文】
心止于脐下曰凝神,气归于脐下曰调息。神息相依,守其清净自然曰勿忘,顺其清净自然曰勿助。勿忘勿助,以默以柔,息活泼而心自在。卽用钻字诀。以虚空爲藏心之所,以昏默爲息神之乡,三番两次,澄之又澄,忽然神息相忘,神炁融合。不觉恍然阳生,而人如醉矣。
【译文】
心止于脐下叫做“凝神”,气归于脐下叫做 “调息”。神和息相互依存,守住那清净自然的状态叫做 “勿忘”,顺应那清净自然的状态叫做 “勿助”。“勿忘勿助”,保持沉默和柔和,气息活泼而心自由自在,这就用到了 “钻字诀”。把虚空当作藏心的地方,把昏沉静默当作息神的境界,反复多次,澄清又澄清,忽然神和息相互忘怀,神与气融合。不知不觉间恍然阳气生发,人就如同醉酒一般。
【原文】
眞消息,玄关发现时也。凡丹旨中有“先天”字、“眞”字、“元”字,皆是阴阳鼎中生出来的,皆是杳冥昏默后产出来的,就如混沌初开诸圣眞一般,以后看丹经可类推矣。
【译文】
真正的消息,就是玄关发现的时候。凡是丹道要旨中带有“先天”“真”“元” 这些字的,都是从阴阳鼎中产生出来的,都是在杳冥昏默之后产生的,就如同混沌初开时各位圣贤真人出现一样,以后看丹经就可以以此类推了。
【原文】
学道甚难,传道亦不易。传道者甚勤,学道者可懒乎?传道者耐烦,学道者可不耐烦乎?学不精,功不勤,心不清,神不眞,以此入道,万无一成。孔子曰:“知几其神乎”。不曰其念其意,而曰其神,可见微动之息,非神不知也。今爲分之曰:微动者几,大动者直。欲知其几,使心使意使念终不得见也。神乎!神乎!
【译文】
学道非常困难,传道也不容易。传道的人很勤勉,学道的人怎么能偷懒呢?学道不精,功夫不勤,心不清净,神不真实,凭借这样的状态入道,一万个人中没有一个能成功。孔子说:“知晓事物的细微征兆难道不是很神妙吗”。不说 “其念”“其意”,而说 “其神”,可见那微动的气息,不是神就无法知晓。现在区分来说:微动的是 “几”(事物的细微征兆),大动的是 “直”(明显的变化)。想要知晓那 “几”,使用心、意、念最终都无法看见。神啊!神啊!
【原文】
神要眞神,方算先天。眞神者,眞念是他,眞心是他,眞意是他。如何辨得眞?诀曰:玄关火发,杳冥冲醒,一灵独觉者是也。丹家云:“一念从规中起”,卽眞神、卽眞念也。又云:“微茫之中,心光发现”,卽眞神、卽眞心也。又云:“定中生慧,一意斡旋”,卽眞神、卽眞意也。眞神从不神中炼出,学者知之。
【译文】
神要真实的神,才算是先天之神。真实的神,真实的念头是它,真实的心是它,真实的意是它。如何辨别是不是真神呢?口诀说:玄关火发,在杳冥之中被冲醒,一灵独觉(一种清醒、觉悟的状态)的就是真神。丹道家说:“一念从规中起”,这就是真神、就是真念。又说:“在微茫之中,心光发现”,这就是真神、就是真心。又说:“在定中产生智慧,一心一意地周旋”,这就是真神、就是真意。真神是从不神(不是真正的神的状态)中修炼出来的,学道的人要知道这一点。
【原文】
学道人原有常格宜破,乃能引心入理,热心去则冷心来,人心绝则道心见。此吾所以撇功名势利,弃儿女家园也。顶眞学道,要把道当爲奇货可居,乃有效验。
【译文】
学道的人原本有些常规需要打破,这样才能引心入道,热衷世俗的心去除了,冷静求道的心就会到来,人心断绝了,道心就会显现。这就是我抛弃功名势利,舍弃儿女家园的原因。真心学道,要把道当作奇货可居(珍惜、重视),这样才会有成效。
【原文】
大道以修心炼性爲首,性在心内,心包性外。是性爲定理之主人,心爲栖性之庐舍。修心者,存心也;炼性者,养性也。存心者,坚固城郭,不使房屋倒坍,卽筑基也;养性者,浇培鄞鄂,务使内药成全,卽炼己也。心朗朗,性安安,情欲不干,无思无虑,心与性内外坦然,不烦不恼,此修心炼性之效,卽内丹也。
【译文】
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要,性在心的内部,心包容着性。性是定理的主人,心是栖居性的房舍。修心,就是存养本心;炼性,就是涵养本性。存养本心,就如同坚固城郭,不让房屋倒塌,这就是筑基;涵养本性,就如同培育边界,务必使内药(内在的精华)得以成全,这就是炼己。心明朗,性安稳,情欲不干扰,无思无虑,心与性内外坦然,不烦躁不恼怒,这就是修心炼性的效果,也就是内丹。
【原文】
世有学道数月,而不见其寸进者,爲无眞心向道也。人若有心于道,自然无事于心;人若心重于道,自然心轻于事;人若心浓于道,自然心淡于事。守其性兮不散乱,存其神兮不昏沉,又安有渴睡杂念之扰哉!咄!理胜欲则存,欲胜理则亡。
【译文】
世上有学道几个月,却不见有丝毫进步的人,这是因为没有真心向道。人如果有心学道,自然对俗事不在意;人如果把心重于道,自然对俗事看得轻;人如果对道感情浓厚,自然对俗事淡泊。守住自己的本性而不散乱,存养自己的精神而不昏沉,又怎么会有困倦嗜睡、杂念的干扰呢!唉!天理战胜欲望就能生存,欲望战胜天理就会灭亡。
【原文】
潜心于渊,神不外游;心牵于事,火动于中。火动于中,必摇其精。心静则息自调,静久则心自定。死心以养气,息机以纯心。精、气、神爲内三宝,耳、目、口爲外三宝,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游,外三宝不透中而扰,呼吸绵绵,深入丹田。使呼吸爲夫妇,神气爲子母,子母夫妇,聚而不离,故心不外驰,意不外想,神不外游,精不妄动,常薰蒸于四肢,此金丹大道之正宗也。
【译文】
让心潜入深渊(内心宁静的状态),精神不向外游荡;心被俗事牵绊,内火就在心中扰动。内火在心中扰动,必然动摇自己的精气。心静那么气息自然调和,静的时间久了心自然安定。死心(摒弃世俗之心)来养气,息机(平息心机)来纯净内心。精、气、神是内三宝,耳、目、口是外三宝,常常让内三宝不追逐外物而游荡,外三宝不穿透内心而干扰,呼吸连绵不断,深入丹田。让呼吸如同夫妇一样(相互协调),神气如同子母一样(相互依存),子母夫妇,相聚而不分离,所以心不向外驰散,意不向外空想,神不向外游荡,精不胡乱妄动,常常薰蒸四肢,这就是金丹大道的正宗。
【原文】
大道从“中”字入门,所谓“中”字者,一在身中,一不在身中。功夫须两层做:第一寻身中之中,朱子云“守中制外”,夫守中者,须要回光返照,注意规中,于脐下一寸三分处,不卽不离,此寻身中之中也;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,《中庸》云“喜怒哀乐之未发”,此未发时,不闻不见,戒愼幽独,自然性定神清,神清气慧,到此方见本来面目,此求不在身中之中也。以在身中之中,求不在身中之中,然后人欲易净,天理复明,千古圣贤仙佛,皆以此爲第一步功夫。
【译文】
大道从“中” 字入门,所谓 “中” 字,一个是在身中,一个是不在身中。功夫必须分两层来做:第一是寻找身中之中,朱子说 “守中制外”,所谓守中,需要回光返照,注意脐下一寸三分处,不即不离,这就是寻找身中之中;第二是求不在身中之中,《中庸》说 “喜怒哀乐还未发作的时候”,在这未发之时,不闻不见,在幽独之处谨慎戒惧,自然性定神清,神清气慧,到这时才能见到本来面目,这就是求不在身中之中。用在身中之中,求不在身中之中,这样人欲容易清净,天理恢复光明,千古以来的圣贤仙佛,都把这当作第一步功夫。
【原文】
打坐之中,最要凝神调息,以暇以整,勿助勿忘,末有不逐日长工夫者。
【译文】
打坐的时候,最关键的是凝神调息,从容不迫、有条不紊,“勿忘勿助”,没有不一天天增长功夫的。
【原文】
凝神调息,只要心平气和。心平则神凝,气和则息调。心平“平”字最妙,心不起波之谓平,心执其中之谓平,平卽在此中也。心在此中,乃不起波。此中,卽丹经之玄关一窍也。
【译文】
凝神调息,只要心平气和。心平那么神就凝聚,气和那么息就调和。“心平” 的 “平” 字最妙,心不起波澜叫做平,心秉持中正叫做平,平就在这里。心在这里,才不会起波澜。这里,就是丹经所说的玄关一窍。
【原文】
修炼不知玄关,无论其他,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,从何下手?玄关者,气穴也。气穴者,神入气中,如在深穴之中也。神气相恋,则玄关之体已立。
【译文】
修炼如果不知道玄关,不用论其他的,只这一点就如同进入暗室一样,从哪里下手呢?玄关,就是气穴。气穴,就是神进入气中,如同在深穴之中一样。神与气相互依恋,那么玄关的体就确立了。
【原文】
古仙云:“调息要调眞息息,炼神须炼不神神。”眞息之息,息乎其息者也;不神之神,神乎其神者也。总要无人心,有道心,将此道心返入虚无,昏昏默默,存于规中,乃能养眞息之息,得不神之神。
【译文】
古代仙人说:“调息要调真正的息,炼神要炼不神之神”。真正的息,就是使气息归于平息;不神之神,就是使精神达到神妙的境界。总之要去除人心,生出道心,把这道心返归虚无,昏昏默默,存于规中,才能养出真正的息,炼出不神之神。
【原文】
初学必从内呼吸下手,此个呼吸,乃是离父母重立胞胎之地,人能从此处立功。便如母呼亦呼、母吸亦吸之时,好象重生之身一般。
【译文】
初学者必须从内呼吸下手,这个呼吸,就是离开父母后重新建立胞胎(修炼的根基)的地方,人能从这里下功夫,就如同婴儿时期母呼我亦呼、母吸我亦吸的时候,好像获得重生一样。
【原文】
大凡打坐,须将神抱住气,意系住息,在丹田中宛转悠扬,聚而不散,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。日充月盛,达乎四肢,流乎百脉,撞开夹脊双关,而上游于泥丸,旋复降下绛宫,而下丹田。神气相守,息息相依,河车之路通矣。功夫到此。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,总是要勤虚炼耳。
【译文】
大凡打坐,必须将神抱住气,意系住息,在丹田中宛转悠扬,聚而不散,那么内藏的气与外来的气就在丹田中交结。一天天充实,一月月旺盛,通达到四肢,流遍百脉,撞开夹脊双关,向上游于泥丸(头部的一处重要部位),又旋转降下绛宫(心的部位),到达下丹田。神与气相守,息与息相依,河车(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)之路就通了。功夫到了这里,筑基的效果已经得到一半了,总之就是要勤奋地修炼罢了。
【原文】
调息须以后天呼吸,寻眞人呼吸之处。古云:“后天呼吸起微风,引起眞人呼吸功。”然调后天呼吸,须任他自调,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,我惟致虚守静而已。眞息一动,玄关卽不远矣。照此进功,筑基可翘足而至,不必百日也。
【译文】
调息必须以后天呼吸,寻找真人呼吸的地方。古人说:“后天呼吸起微风,引起真人呼吸功”。然而调后天呼吸,必须任它自然调和,才能调得起先天呼吸,我只需达到虚静守神罢了。真息一旦发动,玄关就不远了。按照这个方法进功,筑基可以很快达到,不必用百日时间。
【原文】
《道德经》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二句,可浑讲亦可析讲。浑言之,只是教人以入定之功耳。析言之,则虚是虚无,极是中极,静是安静,笃是专笃。犹言致吾神于虚无之间,而凖其中极之地,守其神于安静之内,必尽其专笃之功。
【译文】
《道德经》中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 这两句,既可以笼统地讲解,也可以细致地剖析。笼统地说,只是教人入定的功夫罢了。细致剖析来说,“虚” 是虚无,“极” 是中极,“静” 是安静,“笃” 是专笃。也就是说把我的神置于虚无之间,对准中极的地方,把神守在安静之内,必须尽到专笃的功夫。
【原文】
人心者二,一眞一妄。故觅眞心者,不生妄念,卽是眞心。眞心之性格最宽大、最光明,眞心之所居最安然、最自在。以眞心理书,千条一贯;以眞心寻道,万殊一本。然人要用他应事,就要养得他壮大,就要守得他安闲,然后劳而不劳,静而能应。丹诀云:心走卽收回,收回又放下,用后复求安,求安卽生悟也。谁云闹中不可取静耶?
【译文】
人心有两种,一种是真心,一种是妄心。所以寻找真心的人,不产生妄念,就是真心。真心的性格最为宽大、最为光明,真心所在之处最为安然、最为自在。用真心梳理事理,千条事理也能贯穿;用真心探寻大道,万物殊途也能同归一本。然而人用真心应对事务,就要让它变得壮大,就要让它保持安闲,这样然后操劳也如同不操劳,安静也能应对事务。丹道口诀说:心跑了就把它收回,收回后又放下,使用后又寻求安闲,寻求安闲就能产生觉悟。谁说在喧闹中就不能获取宁静呢?
【原文】
游方枯坐,固非道也。然不游行于城市云山,当以气游行于通身关窍内乃可,不打坐于枯木寒堂,须以神打坐于此身妙窍中乃可。
【译文】
四处云游或者枯坐冥想,本来就不是真正的求道方式。然而不在城市和云山之间游行,就应当让气在全身的关窍中运行才行,不在枯木寒堂中打坐,就应当让神在自身的妙窍中打坐才行。
【原文】
学道以丹基爲本,丹基旣凝,卽可回家躬耕养亲,做几年高士醇儒,然后入山寻师,了全大道。彼抛家绝妻、诵经焚香者,不过混日之徒耳,乌足道!
【译文】
学道以奠定丹道基础为根本,丹道基础凝结之后,就可以回家亲自耕种奉养亲人,做几年品德高尚的隐士和学识纯粹的儒者,然后再进山寻访师父,完成大道的修炼。那些抛弃家庭、断绝妻室、诵经焚香的人,不过是混日子的人罢了,哪里称得上是求道呢!
【原文】
保身以安心养肾爲主,心能安则离火不外荧,肾能养则坎水不外漰。火不外荧,则无神摇之病,而心愈安;水不外漰,则无精涸之症,而肾愈澄。肾澄则命火不上冲,心安则神火能下照,神精交凝,乃可以却病,乃可以言修矣。
【译文】
保养身体以安心和养肾为主,心能够安定那么离火就不会向外燃烧,肾能够保养那么坎水就不会向外泛滥。火不向外燃烧,就不会有神志动摇的病症,而且心更加安定;水不向外泛滥,就不会有精气干涸的症状,而且肾更加澄澈。肾澄澈那么命火就不会上冲,心安定那么神火就能向下照耀,神与精交融凝聚,才可以祛除疾病,才可以谈论修道。
【原文】
凡人养神养气之际,神卽爲收气主宰。收得一分气,便得一分宝,收得十分气,便得十分宝。气之贵重,世上凡金凡玉,虽百两不换一分,道人何必与世上争利息乎?利多生忿恚,忿恚属火,气亦火种,忿恚一生,气随之走,欲留而不能留。又其甚者,连母带子一齐飞散。故养气以戒忿恚爲切,欲戒忿恚,仍以养心养神爲切。
【译文】
凡是人在养神养气的时候,神就是收气的主宰。收得一分气,就得到一分宝贝,收得十分气,就得到十分宝贝。气的贵重,世上的凡金凡玉,即使百两也换不来一分,道人又何必与世人争夺利益呢?利益多了就会产生愤怒怨恨,愤怒怨恨属火,气也是火种,愤怒怨恨一旦产生,气就会随之流失,想要留住也留不住。更严重的是,连带着元气和精气一起飞散。所以养气以戒除愤怒怨恨最为迫切,想要戒除愤怒怨恨,仍然以养心养神最为迫切。
【原文】
功名多出于意外,不可存干禄之心。孔子曰:“学也,禄在其中矣。”修道亦然,不可预贪效验。每逢打坐,必要心静神凝,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,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工夫。
【译文】
功名大多出于意外,不可以存有求取利禄的心思。孔子说:“学习,利禄就在其中了。” 修道也是这样,不可以预先贪图功效验证。每次打坐的时候,一定要心静神凝,一点也不产生揣测希望的心思,只要守住内呼吸来下功夫就行。
【原文】
炼心之法,自小及大。如今三伏大炎,一盏饭可也,再求饱不可也;一片凉可也,再求大凉不可也;数点蚊不足畏也,必求无蚊不能也。自微及巨,当前卽炼心之境。从苦中求甘、死里求生,此修道之格论也。
【译文】
修炼心性的方法,要从小处到大处。就像现在三伏天非常炎热,吃一盏饭就可以了,再求饱腹就不可以;有一点凉意就可以了,再求非常凉爽就不可以;有几只蚊子也不足为惧,一定要没有蚊子是做不到的。从细微之处到重大之事,眼前的这些就是修炼心性的境地。从苦中寻求甘甜,从死里求得生机,这就是修道的常理。
【原文】
金丹之道,虽曰易知难行,然不可不求其知,以爲行之地也。知苟不正,行于何往?知苟不精,行安所入?知且未熟,奚云口诀!
【译文】
金丹之道,虽说容易知晓但难以实行,然而不可以不追求对它的理解,以此作为实行的基础。理解如果不正确,修行又该往哪里去呢?理解如果不精确,修行又该从何入手呢?理解尚且不熟练,又怎么能谈得上口诀呢!
【原文】
学道之士,须要清心清意,方得眞清之药物也。毋逞气质之性,毋运思虑之神,毋使呼吸之气,毋用交感之精。然眞精动于何时,眞神生于何地,眞气运于何方,眞性养于何所,是不可不得明辨以晳者,而细言之也。
【译文】
学道的人,一定要清心清意,才能得到真正纯净的“药物”(这里指修炼所需的精气神等)。不要放纵气质之性,不要运用思虑之神,不要使用呼吸之气,不要动用交感之精。然而真正的精气在什么时候发动,真正的神在什么地方产生,真正的气在什么地方运行,真正的性在什么地方涵养,这些是不可以不明白分辨清楚的,而且要详细地探究。
【原文】
气慧者神自清,气卽人身之时神表也,有何难知?特患心不静定耳。进气是修道第一步要紧工夫,若不静心细参,则不能知终知始,如何使得下手?懵懂下手,知此不知彼,心中忙了又忙,遂时时有琐碎之心,而不团聚,故本一心分作数心,何能一心做工夫?凡学道总要诚一,一枪下马,免得另来打战。
【译文】
气质聪慧的人精神自然清澈,气就是人身体中“时神”(这里可理解为与时间、时机相关的神气)的表象,有什么难以知晓的呢?只是担心心不静定罢了。进气是修道的第一步要紧功夫,如果不静心仔细参悟,就不能知晓始终,又怎么能下手修炼呢?懵懂地下手修炼,知道这个却不知道那个,心中忙忙碌碌,于是时时产生琐碎的心思,无法团聚,所以本来是一颗心却分成了数颗心,又怎么能专心下功夫呢?凡是学道总要专一,就像一枪下马(这里可理解为果断行动),免得再来一番争斗(指修炼中的困扰)。
【原文】
凡下手打坐,须要心神两静,空空寂寂,鬼神不得而知。其功夫只宜自考自信,以求自得。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诚于中自形于外,是以君子必愼其独。
【译文】
凡是下手打坐,一定要心神两静,空空寂寂,鬼神也不能知晓。这其中的功夫只适合自我考察、自我信任,以求得自我领悟。所谓使意念真诚,就是不要自我欺骗。内心真诚自然会在外表显现,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谨慎自己的言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炒股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