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一个国家的“强大”建立在别国的技术、零件和原材料之上,这种高楼能撑多久?印度正站在这样的悬崖边。
莫迪最近在古吉拉特邦的一次讲话中,罕见地吐露了真言:“印度真正的敌人,不是美国,也不是中国,而是我们对外国的依赖。”这话听起来像警钟,可更像是一个被现实抽醒后的无奈叹息。他不是没试过改变——紧接着就推出了印度史上最大规模的税改,砸下4800亿卢比,相当于一整年军费,只为刺激“印度制造”。但问题是,钱花出去了,根基却没长出来。
印度的经济像极了一个穿着名牌的胖子:外表光鲜,内里虚弱。手机组装厂遍地开花,可90%的核心零部件仍来自中国;太阳能面板生产线热火朝天,可光伏材料几乎全靠进口;连军队引以为傲的S-400防空系统、苏-30战机,也离不开俄罗斯的维护和技术支持。更别提美国在数字领域的全面渗透——从云计算到社交媒体,从芯片设计到工业软件,印度的“数字主权”早已千疮百孔。
这局面是怎么来的?回头看看,印度从独立起就走了一条“捷径”:跳过脏累的制造业,直奔高大上的服务业。结果,班加罗尔的程序员在为硅谷写代码,而本土却连一条稳定的供电网络都建不起来。当中国在90年代埋头修路、建厂、搞基建时,印度在忙着接外包订单。短期看,风光无限;长期看,地基空了。
莫迪曾雄心勃勃推出“印度制造”,想借中国产业链外溢的东风,把工厂搬进来。可他一边想吸引中国投资,一边又配合美国搞“去中国化”,政策摇摆得像风中的旗。外资来了,发现电力不稳、土地难批、官僚拖沓,最后只能拍拍屁股走人。本土企业呢?习惯了依赖进口,根本没动力搞研发。这就像一个学生,总抄作业,从不自己动脑,考试时自然抓瞎。
更麻烦的是,印度的政治结构注定了它难搞“长期主义”。五年一换届,政客只看眼前选票,谁愿意为十年后的产业升级买单?地方割裂、宗教矛盾、种姓问题,层层叠叠,国家战略一到基层就变了味。相比之下,中国能集中资源办大事,十年磨一剑搞芯片、新能源、高铁,印度却连一条跨邦高速公路都扯皮多年。
现在,外部环境也不再宽容。特朗普一纸关税令,印度瞬间流失30亿美元外资。美国翻脸比翻书还快,这才让莫迪彻底清醒:靠谁都不如靠自己。可问题是,想自立,哪有那么容易?芯片制造要几十年积累,高端材料要成体系的研发,这些都不是减税就能砸出来的。
有意思的是,印度其实不缺优势:14亿人口的大市场,庞大的英语人才,还算健全的法律体系。但这些潜力,正在被内耗和短视一点点耗尽。全球化红利期早就过了,现在各国都在筑“产业护城河”——美国推“友岸外包”,欧洲搞“战略自主”,连韩国都在拼命保供应链。印度再想靠“捡漏”承接低端制造,门都没有。
那么问题来了:一个国家,到底该先“开放”还是先“自强”?印度的困境,其实是所有后发国家的共同难题。抄作业容易,走自己的路难。中国用四十年建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,印度却总想跳过苦功夫,直接摘果子。可现实是,没有谁的崛起是靠运气和口号。
莫迪的觉醒来得有点晚。错过了最佳窗口期,如今的“自力更生”更像是一场被迫的自救。但或许,正是这种被逼到墙角的危机感,才能真正催生改变。毕竟,真正的独立,从来不是喊出来的,而是一颗螺丝、一块芯片、一度电,一点点攒出来的。
问题是,印度,真的准备好吃这份苦了吗?
炒股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